中國經濟:疫後半年數據背後,「三駕馬車」中出口和投資表現低迷

A bullet train with a speed of 200 kilometers per hour is on display during 2023 China Summit Of Metro Operators at Shougang Park on March 24, 2023 in Beijing, China
圖像加註文字,2008年金融危機時,中國曾通過以高鐵和地鐵為代表的基建項目投資刺激經濟。但在新冠疫情之後,中國投資並未走上快速軌道。

本周一,中國公布了上半年的GDP數據——二季度GDP增幅6.3%,快於一季度的4.5%;上半年增速為5.5%。官方設置的全年增長目標是5%左右。

單從數字上看,似乎中國在疫情後半年的復蘇欣欣向榮。但研究指中國的疫後經濟復蘇實際上在放緩——2022年二季度因為上海等地封城造成GDP同比增速僅為0.4%,導致今年統計時的低基數效應。

從環比角度看,一季度環比增長為2.2%,二季度環比增長0.8%,體現出經濟復蘇放緩的趨勢。

經濟學上,經常把投資、消費和出口看作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那麼放緩背後,究竟是哪駕馬車慢,哪駕馬車快?

出口高開低走

在放棄清零的初期,中國的出口數據極其亮眼,一度連續兩位數增長。

在經歷疫情放開、春節之後,出口開始猛增,3月出口同比增長14.8%,4月出口同比增長8.5%,而5月則突然降至-7.5%。

6月這一下跌趨勢繼續加劇。中國海關總署7月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以美元計,6月出口同比下降12.4%,降幅較5月擴大4.9個百分點,降至2020年3月以來最低;進口同比下降6.8%,低於5月2.3個百分點。

中國在2001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成為世界工廠,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平均而言,每年出口的增長是GDP增長的1.5倍,出口長期是「三駕馬車」中跑得最快的一個。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6年貨物和服務出口在中國GDP中的佔比達到峰值——36%。但金融危機的來臨,讓這一數據在2009年暴跌到24.5%。2018年時,出口在GDP中的佔比已經穩定在19%左右。2022年,出口佔GDP的17.1%。

出口已經不再是中國最主要的經濟引擎,而且在與美國的緊張對峙中,出口結構也在發生巨大變化。

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排列汽車,等待裝船出口。
圖像加註文字,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排列汽車,等待裝船出口。

以剛剛過去的六月為例,中國對美國出口降幅從五月的5.5%擴大至23.7%,對日本、歐盟出口分別同比下降15.6%、12.9%。對傳統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都在以兩位數的速度萎縮。

與此同時,中國與俄羅斯的整體貿易額在2022年達到了創紀錄的190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0%。今年這種猛漲的勢頭有增無減,前5月中國對俄羅斯則增長達到51.9%,6月單月增長120.9%。

這一結果主要得益於去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美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逐漸加碼,俄羅斯甚至無法使用國際資金清算系統(SWIFT)結算,使得俄羅斯不得不加大對華貿易力度。

雖然對俄羅斯出口大增,但中國整體外貿受到國際環境的制約,很難有大的突破。

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日子都不好過。5月,韓國出口同比下降15.2%,在4月深度跌幅基礎上繼續下滑0.9個百分點。5月,越南的出口同比下跌5.9%,已經連續四個月下降。

路透社援引分析人士稱,過去12-18個月裏,歐美國家貨幣政策的急劇收緊,以及最近西方銀行業面臨壓力,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復蘇之路帶來憂慮。

美聯儲加息的目的是遏制通貨膨脹,但連續加息後仍保持在高位,使企業和個人借貸成本變高,壓抑了全球主要市場的需求,進而減少了國際訂單的數量。

「厄爾尼諾現象的提前到來有可能在未來幾個月一定程度上促進貿易。」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蘇月向BBC表示,世界各地的熱浪可能會刺激中國制冷設備的出口。東盟國家(如越南)的電力短缺可能會給供應鏈更具彈性的中國帶來機遇。

「我們預計,由於發電需求以及對國內採礦活動監管的收緊,煤炭進口量將會增加,尤其是最近在中國北方發生了因非法採煤活動導致的死亡事故之後。儘管如此,我們預計短期內貿易表現仍將面臨壓力,在第三季度末之前不太可能出現改善。」蘇月稱。

高鐵
圖像加註文字,中國曾在2008年通過對基礎設施的大量投入刺激經濟。

投資不振與債務困境

相比於外貿和消費,一般認為中國政府對投資力度的把控更有主動性。

根據本周中國統計部門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3.8%,雖然略微好於市場預期,但低於GDP 的整體增長。

如果看得更仔細,會發現投資上的分化。政府主導能力最強的基建,在上半年同比增長7.2%。

房地產市場再次下探被認為是近期經濟修復放緩的最重要原因,上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7.9%。6月當月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20.6%,連續兩個月降幅超20%。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一旦出現放緩跡象,中國執政者往往通過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使政府對於要素的調動能力遠超其他市場經濟國家。

比如,當2008年經濟危機來襲時,中國政府推出了號稱「四萬億」的投資計劃,大量的錢注入經濟,基建狂潮成為托底經濟的主力——一夜之間,中國發改委放鬆審批條件,密集同意28個城市的地鐵規劃,僅此一項投資超過萬億。

再比如,2016年,中國開啟一輪棚改貨幣化,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再次量價齊升,房企們通過激進的高槓桿操作,搭上政策的東風,瞬間膨脹,也將恆大老闆許家印推上中國首富的位置。

https://www.bbc.com/ws/av-embeds/cps/zhongwen/trad/business-66255062/p0g4s983/zh-hant音頻加註文字,

樓盤空蕩但燒烤興旺,在山東一睹中國疫後經濟

然而一次次通過政府投資拉動經濟的激進措施在此後多年被經濟學家詬病為「飲鴆止渴」。雖然維持住短期GDP增長,但使中國政府債務激增,產能過剩加劇,直到今日還在消化其中惡果。

2020年中國對重點房企融資提出「三道紅線」,對金融機構提出嚴格的房地產貸款限制。

幾個月內,高槓桿運作的100多家房地產企業,相繼出現債券違約,資金鏈斷裂,甚至倒閉,爛尾樓成批出現。到了2022年,數百個樓盤的購房者在網上聯署聲明,宣佈爛尾樓若不復工,將不再繳納貸款。

中國曾經最大的房企恆大,剛剛公布其拖延已久的年報,披露出這家企業在「三道紅線」後,負債達到2.4萬億元。

一位在港上市的中國房地產企業高管向BBC中文表示,現在房企都在忙著想辦法,如果還沒挺過生存危機,如何擴大投資?還談不上修復信心這一步。

「突然收緊政策下,行業整合肯定會加速,優勝劣汰,以大吃小,房地產行業現在正在進一步向國企、大企業集中。不見得是好事情。」

消費與疤痕效應

相比之下,消費復蘇一度最慢,但現在看來卻是最穩,並扛起了經濟增長的大旗——上半年,最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4.2個百分點;相比之下,投資拉動經濟增長1.8個百分點,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為負的0.6個百分點。

中國在今年春節、清明、五一等旅遊旺季都出現消費的強勁反彈。

淄博燒烤店
圖像加註文字,淄博燒烤店的羊肉串和卡拉OK一度吸引了大量遊客。

但消費復蘇的力度並沒有年初市場預期幅度那麼大。6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下降0.2%,中國的經濟學家們爭論,是否開啟了通縮的進程。

通縮就是需求不足或者貨幣供應減少,而帶來的物價下跌。在經濟學家看來,一定程度的通脹,遠好過通縮,後者對經濟的傷害更大。而中國實際上在過去幾個月都在加大貨幣供給量,CPI下降的原因指向了需求不足。

「在當前經濟復蘇階段,最突出的問題是總需求不足。」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於澤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上稱,導致總需求不足的影響因素,除了疫情對秩序的擾亂和居民、企業和政府資產負債表受損,還有一直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他建議未來進一步全面降息,尤其是居民端存量房貸利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修復居民資產負債表。

中國家庭的淨儲蓄2021年約為13萬億,2022年躍升到14萬億,今年雖然放開,但上半年居民淨儲蓄增加7.5萬億元,高於去年同期的6.5萬億元。

Aletheia Capital中國策略分析師陳昌華則撰文表示,居民儲蓄大幅上升是由於消費者信心的持續低迷。從2022年開始,新冠防控措施給中國社會的信心造成了短期難以癒合的創傷。

他建議,較為實際和具體的措施是,直接向家庭提供消費券等財政支持。從歷史上看,中國政府不願向家庭(除了極端貧困家庭)提供直接財政支持,更願意把錢投到基建上,但現在大幅投資基建的空間已不多;從亞洲其他國家經驗看,在疫後居民收入還沒恢復時,財政補助對啟動消費有明顯幫助。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