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消費金融堵點痛點,爲恢複和擴大消費創造有利條件

一、當前經濟形勢下,恢複和擴大消費更爲重要和緊迫

從最新的政策動向來看,恢複和擴大消費已經更爲重要和迫切。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恢複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擴大内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強調要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2023年6月20日,「恢複和擴大消費」調研協商座談會召開,再次強調「恢複和擴大消費」。

當前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消費低迷、居民消費率不斷下降。從當前國民經濟收入的宏觀分配來看,目前我國人均GDP已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1.32萬美元),但居民消費率還明顯低于高收入國家水平,居民消費率(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處于下降通道,從2013年的72.2%下降到2021年的68.6%,2022年前三季度快速下降到64.7%,大幅下降7.5個百分點,特别是支出比收入下降速度更快,居民消費端收縮明顯,2022年前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和實際增速分别爲5.3%和3.2%,而人均消費支出名義和實際增速分别爲3.5%和1.5%。

從成因上分析,導緻消費低迷的消極因素增多、壓力增大。如疫情三年居民收入放緩,資産負債表受到一定程度沖擊,疫情三年(2020-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同比增速爲2.6%,比疫情前三年(2017-2019年)低6.5個百分點。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和就業形勢帶動新增就業和居民當期收入增速放緩,導緻居民預期惡化,消費者信心轉弱,消費能力和邊際消費傾向雙降,未來收入預期未根本性改善,預防性儲蓄上升,經濟陷入「經濟下行-就業惡化-收入放緩-消費下行-經濟下行」惡性循環的風險增加。

當前恢複和擴大消費面臨四大制約因素。首先是受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制約。目前我國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仍在40%左右,大約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直接擠壓了最終消費對GDP的平均貢獻。其次是從國際比較看,我國居民部門的儲蓄率較高,消費率較低,不僅遠低于發達經濟體,也低于較多發展中國家,這與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度相對較低有關。第三居民收入實際增速大幅下滑令人擔憂,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從2013年後長期低于GDP實際增速。最後消費的又一制約瓶頸是居民杠杆率處于高位,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2021年底中國居民部門杠杆率上升到61.6%,高于同期新興經濟體平均水平的50.9%,同時房貸的還本付息壓力大,實際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消費。

二、發展消費金融、暢通消費内循環是恢複和擴大消費的重要抓手

發展消費金融有助于實現消費内循環戰略。根據經濟學原理,消費是經濟循環的起點,也是終點,以消費引導生産,能夠形成從生産到消費的良性經濟内循環。特别是,消費金融的發展尤其是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有明顯的刺激作用。對促進中國消費需求的增長,從而實現傳統的以投資和出口爲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向以消費爲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徹底轉變。

消費金融的價值在于直接緩解了居民的流動性約束,推動當期消費的提升。根據居民的預算約束方程,當居民面臨必要的大宗商品消費支出時,要麽當期購買,在現有的預算約束下,此時居民隻能縮減對其他消費品的購買;要麽延期購買,當期進行儲蓄,同樣會減少對其他消費品的購買,體現出明顯的擠壓效應。此時,發放消費信貸、滿足居民對各種産品和服務需要是突破居民的預算約束、擴大當期消費的有益選擇。

從消費金融的滲透率指标來看,目前我國消費金融距發達國家仍有一定距離,消費金融發展的空間巨大。在政策的推動下,監管機構加快牌照發放、推動多元化主體參與市場,以及發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将商業銀行互聯網放貸業務、商業銀行線上貸款業務的其他生态和其他業務納入監管,推動消費金融行業發展進入有序良性發展态勢中。

從經營情況來看,消費金融機構發展趨勢向好,已經成爲支持消費内循環的重要力量。2021年,消費金融公司年底貸款餘額和資産總額分别爲7106億元和7520億元,同比增速分别爲44.2%和43.5%。2020-2021兩年複合增速分别爲22.6%和22.8%,接近疫情前年均增速。

三、推動消費金融高質量發展亟待突破痛點堵點

目前金融支持穩消費的基礎有待夯實,消費金融領域仍然面臨着較多痛點亟需突破:

一是受制于期限長短錯配,消費金融領域存在着借新還舊、多頭共債現象,會導緻係統性行業風險。消費金融的本質是将未來收入轉變爲現期的消費支出。根據生命周期理論,居民的消費曲線和收入曲線存在錯配,即收入是年輕時候低,中年收入高以及老年收入低。但是消費需求卻是相反。理想的模式是,通過消費金融将中年時期的高收入變現爲青年時期的消費支出,從而實現消費曲線的平滑化,但現實中的消費金融提供的期限都比較短,對于當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短期收入很難大幅增長,導緻拆東牆補西牆的窘境。

   二是受制于二元信用結構,消費金融機構往往面臨着價格與風險的逆向選擇困境。消費金融市場是一個典型的二元市場:即在高信用市場上,供給過剩需求不足;在低信用市場上,需求過剩供給不足,這就存在着雙重過剩的結構性矛盾。如果消費金融機構采取下沉客戶策略,即通過提高價格覆蓋高風險,這就會導緻消費端的逆向選擇。那麽,過高價格的消費金融産品隻會吓走和擠出守信還款的借款者,篩選出惡意逃債者這種劣質客戶,最終導緻守信客戶付出高額利息和企業付出高額風險成本爲失信客戶買單,進一步扭曲消費金融市場。

三是消費金融和消費信貸的投訴激增,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承壓。根據6月1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2023年第一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投訴總量猛烈增長,首次突破了10萬件,同比上升38.15%,環比上升50.83%,創出2020年第三季度披露數據以來的最高點。特别是個人貸款投訴量猛增,首次超過信用卡成爲投訴量最高的業務。一季度個人貸款業務共收到投訴59827件,同比和環比分别大漲139.82%、109.59%。根據各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在官網發布的2022年度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報告(截至2023年3月),其中,中郵消費金融投訴量暫排第一,共處理5070單客戶投訴。招聯消費金融、中信消費金融分别以2891件、2676件排在第二、第三位。協商還款和催收類投訴成爲行業兩大重點投訴領域。

四、解決居民消費循環的堵點、助力恢複和擴大消費的三點建議

當前消費金融領域一大症結是不良資産清收化解壓力巨大,違反法律法規、監管紅線的催收事件頻發。近年來,國内各銀行、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的消費信用不良貸款餘額持續增長。2021年我國不良資産規模爲5.88萬億,其中銀行業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餘額爲4.41萬億,是不良資産的最大供給方。市場上的催收公司,頻頻爆出「暴力催收」、「客戶信息洩露」等違反法律法規、監管紅線的事件,如處于催收行業第一梯隊的永雄集團已于近期宣布停業;而通過常規的司法訴訟流程化解又面臨「立案難」、「訴訟周期長」、「執行困難」 等係列問題,法院司法資源有限,難以承受批量案件,導緻立案難;批量案件訴訟成本較高,訴訟回款效果存在不確定性,也影響金融機構采取司法清收的信心。

首先,用好金融科技,全面提升消費信貸供應鏈能力。基于整個信貸供應鏈,運用智能運維、自動化流程、智能風控等金融科技技術和解決方案,優化提升消費金融機構的風控能力、管理流程、運維效能,以數字化轉型提升信貸供應鏈能力,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提供消費金融服務。

其次,探索制度創新,推動貸後服務産業發展,防範和化解係統性金融風險。針對當前消費信用不良貸款化解的難題,特别針對小額消費信貸債權司法判決難、執行難的痛點,海南省五指山市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創新性地解決貸款發放的管轄權問題,提供一整套的貸後司法處置服務,初步實現「一快、一提、一減、一降」,即快速立案與結案、提升消費金融行業回款率,減少金融機構壞賬,降低貸款利率,有力化解潛在金融風險。未來五指山模式的完善和推廣、推動貸後服務産業高質量發展,有待于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再次,發力技術革新,積極探索與互聯網消費信貸相适應的司法體係。當前海量互聯網合同糾紛無法通過傳統的立審執模式化解,同時ChatGPT、人工智能、虛拟現實等技術迅速發展對現有司法體係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如何發揮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手段的潛力,集中、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處置小額個人信用借款案件,也是當前急需破局的現實問題。

心得:

借助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解決居民消費循環的堵點、助力恢複和擴大消費,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

從全球經驗來看,消費是長期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内生動能。消費是平衡内循環供需兩端的重要抓手和市場力量,當前我國消費恢複和發展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問題,内需更是成爲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以居民消費爲代表的需求端需要盡快破局,特别是不良資産會直接導緻整個金融體係的不穩定,化解不良資産包袱對于防範金融風險、解決居民消費循環的堵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https://www.fx168news.com/article/24031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